中央政治局会议推出创新募资方式:债券“科技板”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强调,要多措并举帮扶困难企业。
加强融资支持。
加快推动内外贸一体化。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打造一批新兴支柱产业。
持续用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大力推进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坚持标准引领,规范竞争秩序。
母基金研究中心认为,这为VC/PE行业释放了重要的支持利好,首先,最大的亮点是【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
我们关注到,今年3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表示,为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人民银行将会同证监会、科技部等部门,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
据悉,债券市场“科技板”将支持投资经验丰富的头部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等发行长期限科技创新债券,带动更多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我们认为,对母基金和VC/PE而言,发债是一条募资新路。
据我们统计,近期各方“发债”为基金募资的好消息接二连三,包括上海国投公司、广州金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无锡产业集团、浙江产兴股权投资、成都高科集团、西安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
发债模式业内早有探索,首先,双创债模式的实施,要追溯到2017年,当年4月28日,证监会发布了双创债征求意见稿,正式打开了双创债融资的大门。
传统上私募基金的资金来源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股东(GP)的资本金投入(或自有资本);二是投资人(LP)投入的募集资金。
双创债政策的开放,引入了私募基金债权融资的可能,为私募基金提供了第三种募资渠道。
证监会于2018年发布《中国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创业公司债券试点的指导意见》,对于双创债试点工作展开进行了要求。
该《指导意见》明确创新创业公司债券的发行主体为创新创业公司,以及募集资金专项投资于创新创业公司的公司制创投基金和创投企业,同时新规还支持设置双创债转股条款。
2021年,证监会在“双创债”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科技创新公司债券试点,2022年5月科创债正式推出。
2023年,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混合型科创票据,企业可将募集资金以股权投资或基金出资等方式,直接以股权形式投资于科技企业。
科创债的推出是对双创债内涵的进一步深化与升级,一方面可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畅通创新科技领域的直接融资渠道,为产业技术基础研究、前沿性创新研究、技术研发机构建设等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可发挥重点科创领域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推动其积极探索战略新兴产业链金融模式,支持创新链相关主体,尤其是中小科创企业融通创新。
据统计,截至目前,科创债的累计发行规模接近1.2万亿元。
今年以来,科创债的发行规模超过820亿元,同比增长超50%。
不过,发债主体多以国资为主,民营创投机构较少。
在政策环境层面,去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也提出,鼓励符合条件的创业投资机构发行公司债券和债务融资工具,增强创业投资机构筹集长期稳定资金的能力。
在此背景之下,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创投机构发债募资,如今年3月《深圳市促进风投创投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6)》就提出,鼓励各区通过增信、贴息等方式,支持投资科技创新创业企业的私募股权、创业投资管理机构和公司制创业投资基金发行5—10年中长期公司债券、科技创新公司债券,推动科创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发展,增强创业投资机构筹集长期稳定资金的能力。
我们认为,近期科创债的诸多成功落地案例,均具有强烈的示范意义,为股权投资机构指明了募资道路新的可能,也是积极响应国家支持实体企业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务实之举。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我们也期待着债券市场“科技板”的面世,未来会有更多创投机构成功发行科创债。
此外,本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加强融资支持,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打造一批新兴支柱产业,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这也为股权投资行业指明了投资方向。
今年,人工智能成为年度热词,
DeepSeek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脱颖而出,被誉为“国运级的科技革命”,也让全国各地都开始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
据赛迪顾问预测,从2025年到2035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从3985亿元增长至1729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5.6%。
到2030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万亿元。
日前,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牵头,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正式设立,总规模为600.6亿元人民币,存续期13年。
基金采用合伙制,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股份有限公司出资600亿元,是基金唯一的有限合伙人;国智投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普通合伙人,承担基金管理人职责。
我们认为,600亿国家人工智能基金的设立,为行业带来了“国家队”的力量,注入耐心资本,AI赛道将持续火热。
对股权投资行业而言,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投资共识。
我们关注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健全创投基金差异化监管制度,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壮大耐心资本”。
在3月5日傍晚国办发布的《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中,不仅再次明确支持发展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也切中行业“痛点”,强调优化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募投管退”制度体系,并在退出渠道畅通方面有所安排(建立健全上市融资、并购重组“绿色通道”机制、加大力度活跃并购市场等)。
母基金研究中心发现,去年以来,高层会议频频提及创投的募投管退机制,2024年9月1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指出,要尽快疏通“募投管退”各环节存在的堵点卡点,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境内外上市,大力发展股权转让、并购市场,推广实物分配股票试点,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市场化并购母基金或创业投资二级市场基金,促进创投行业良性循环。
2024年9月26日的证监会座谈会中,也提到逐步实现IPO常态化,积极培育耐心资本,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
2025年2月7日消息,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其中对股权投资行业的退出端有比较全面的部署安排:持续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
鼓励并购基金发展。
畅通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多元化退出渠道,促进“募投管退"良性循环。
优化私募股权创投基金退出“反向挂钩"政策。推进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向投资者实物分配股票试点。
研究完善私募股权创投基金份额转让制度机制。
支持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发展。
其次,国办的《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也对股权投资行业的发展提出了要求:着力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在2024年11月《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亦专门提到了创业投资,作出了部署:加强对新质生产力的金融支持,完善创业投资“募资、投资、管理、退出”机制。
壮大耐心资本,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满足科技型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融资需求。
总书记此前也强调“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据新华社报道,2024年6月24日,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要做好科技金融这篇文章,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我们认为,当前,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已成为母基金和创投的主流共识,助推了一众企业的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
未来,相信股权投资行业也将进一步响应中央号召,加强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以耐心资本培育更多企业的科技创新。相信在多方共建之下,中国创投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将扮演最为重要的战略性力量之一。
当前,中国母基金行业进入到更加健康有序的发展阶段,母基金向精细化管理方向发展。
面对错综复杂的行业形势和日新月异的环境变化,为了更好反映中国母基金行业的现状,提高中国母基金行业的信息透明度,母基金研究中心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了2024年中国母基金行业的发展情况和最新动向,并分析预测了行业最新发展趋势,整理推出《2024年中国母基金全景报告》,并在报告中梳理出中国股权投资行业机构LP全名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