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行业的自证陷阱
还有几天就是新年了。
今天和周五,我会发两篇轻松点的话题,下周一我会发一篇对我个人的介绍,向各位粉丝爸爸汇报下自己的过往。
今天是轻松话题的第一篇:自证陷阱。
多年前我刚入行的时候,偶尔听见创始人和我方合伙人的这样的对话:
合伙人:我们希望有对赌回购,希望年化8%收益率。
创始人:您们对lp有收益率兜底吗?
合伙人:您之前的创业经历并不成功。
创始人:您们上过清科吗?
dpi如何?
嚯,原来可以这么聊天的。
看着我方合伙人被怼的一愣一愣的,我竟然还觉得有些好玩。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叫“自证陷阱”。
自证陷阱的意思是,你进入了质疑者的逻辑体系,会不断去自我佐证,却越来越被动。
上面那两段对话,创始人就非常轻松的跳出了自证陷阱。
人为什么会落入自证陷阱?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认同了对方对我的质疑。
关于如何跳出自证陷阱,网络上已经有太多例子。
我在投资行业,一个可能比较讲求逻辑的行业。
梳理一下发现,投资行业有很多跳出自证陷阱的案例。
我对某个项目做立项汇报,合伙人说我的这个项目缺少xxx方面的竞争优势。
这个时候我如果努力挖掘这个项目的其他优势,来弥补合伙人指出的那项短板,就会非常费力。
那我跳出来。
我去找全行业内,同类企业是不是大部分都不具备这个竞争优势。
然后我再找产业里的人去问,为什么全行业的这个优势都缺失。
答案是,因为某个海外大厂的专利限制。
当我把以上信息提供给合伙人,他就不再那么质疑了。
还有一次,是一个材料项目,项目的商业化进度落后于竞争对手,竞对已经有出货,这个项目还没有,但是估值却不比竞对低。
合伙人让我去砍估值。
这时候我如果硬砍,很可能额度就拿不到了。
于是我去花钱购买了专家访谈,找了对他的那家已经有批量出货的竞争对手,非常了解的人,去做访谈。
访谈完才知道,那家宣称有出货的竞对,只是生产了半成品,表面处理还无法自己做,要给到日本企业,然后日本企业处理完,才能正式给到下游企业。
竞对的所谓出货,可以看作是日本企业把低价值量的部分,委托给了这家企业。
而并不能说明,这家企业的产品已经到了真的可以向下游出货的标准。
还有一次,我陪合伙人拜访某个项目。
谈的都很愉快,最后到了聊融资方案的时候,合伙人觉得项目估值太高。
主要是相较于上轮估值,上涨了太多。
首次和创始人见面,合伙人就说估值太高,场面气氛很紧张。
但是两个小时的交流下来,我感觉创始人不是那种乱喊估值的人。
我就问:您们是不是上轮、本轮之间,有什么其他的事项,使得本轮估值必须这么高?
创始人说:对对,被你说中了。
我也不懂融资这些,刚刚忘讲了。
我们上轮融资完成后,会增资20%做esop,相当于上轮的实际投后估值,要比上轮投资人进来的投后估值,涨25%。
这是上轮协议里约定好了的。
esop目前正在做。
算上这25%以后,这轮估值其实就不算特别高了。
你看,如果我进入了合伙人的自证陷阱,去反复证明估值并不高,那就会非常费力气。
既然理解了什么是自证陷阱,那咱们也可以在生活中活学活用一下。
刚刚,我一边走路边用手机编辑这篇文字。
迎面过来一位骑着电动车的北京大妈,差点撞到我。
首先要说明,我看手机是我不对,但是大妈是逆行,而且,没有戴头盔。
大妈先开腔:呦,这小伙子怎么走路还看手机的。
我笑了下,说:呦,这大妈怎么逆行,而且骑电动车还不戴安全帽的。
气得大妈好像要下车捶我。
溜了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