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67885230

对创始人而言,期权池设置的4个关键维度

2025年01月09日来源: 商业计划书智囊团

在写商业计划书的过程中,企业家/创始人经常遇到的问题,在这个章节——融资计划章节,集中的问题比较多,

就是什么是期权池?就是期权池预留多少?

事实上,不少创始人,如果创业经验不多的情况下,或者未曾了解到这部分内容的话,还是一下子不明白的。

既然涉及到这个话题了,就延展一下内容,把期权池是什么?

作用是什么?

如何发挥价值?

为什么要留期权池?

给投资人传递什么信息?

在这里分享一下。

一、期权池设置的前提

明确公司战略与人才需求

在设置期权池之前,创始人必须对公司的长期战略有清晰的规划。

如果是一家科技创业公司,计划在三年内推出一系列新产品并拓展到新的市场领域,那么就可以考虑到不同阶段所需的人才类型和数量。

根据行业经验,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预留相对较大比例的期权池,可能达到15% - 20%,以吸引高端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专家等。

要对现有的团队进行全面评估。

如果团队已经比较完整,核心人员都已到位,那么期权池的比例可以相对小一些;反之,如果公司处于创业初期,很多关键岗位空缺,就需要预留更多股份。

像字节跳动在早期发展阶段,为了吸引大量算法、运营等方面的人才,可能设置了较大比例的期权池。

了解法律法规

创始人要熟悉《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在中国,股权的设立和转让有严格的规定。

因为股权必须与注册资本对应,不能随意预留股权。

这就要求创始人采用灵活的方式设置期权池,如创始人代持(也可第三方公司代持)、设立员工持股公司或采用虚拟股票等方式。

二、期权池的作用

吸引和留住人才

对于初创公司来说,资金往往不充裕,难以提供高额的现金薪酬。

通过期权池提供股权期权或限制性股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不足。

比如一个有潜力的技术大牛在选择工作时,一家能提供10%期权池且前景良好的初创公司,可能比一家现金薪酬稍高但无股权激励的传统公司更有吸引力。

从留住人才的角度看,员工持有公司期权后,其利益与公司利益更加一致。

当公司发展良好时,他们可以通过增值获得巨大收益,这就增加了他们离职的成本,从而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便于股权架构管理

如果不提前设立期权池,在每次进行股权激励时都需要修改公司章程、办理工商变更登记等复杂程序。

而有了期权池,在需要激励员工时,只需按照事先批准的方案实施即可。

不少创业公司在没有期权池时,每次给员工发股票都要花费数周时间完成相关法律程序,而设立期权池后,可以将这一过程缩短到几天。

从管理的角度来说,股权、期权的结合,在组织管理和人才激励、团队稳定性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

三、设置期权池 确定期权池大小

按照硅谷惯例,一般预留公司全部股份的10% - 20%作为期权池。

但这个比例并非固定不变。

比如,一家处于天使轮融资阶段且人力驱动型的互联网初创公司,可能需要预留20%的期权池。

因为这类公司早期对技术、运营等人才依赖度极高,需要用较多的股权吸引人才。

而对于一家已经有稳定团队且处于A轮融资后的传统制造业初创公司,可能10%的期权池就足够了。

还要考虑投资人的要求。

很多投资人在进入公司前会要求公司已经设立一定比例的期权池,并且在投资后期权池要达到一定规模。

比如某天使投资人要求在其投资前公司设立15%的期权池,投资后如果公司估值达到1亿元,那么这个期权池对应的股权价值就是1500万元。

这有两点考虑,投资人不想自己股权被稀释,同时要保证团队的稳定性。

期权的分配原则

对公司发展越重要、投入程度越深的员工应分配数额越多的期权。

常见的是,核心技术骨干对公司竞争力的影响巨大,可能会被授予公司1% - 3%的期权份额,而普通的行政人员可能只有0.1% - 0.2%。

越早加入公司、承担风险越大的员工行权价格越低。

比如,公司创业初期的员工,在A轮融资前可能以极低的价格甚至免费获得期权,而后期加入的员工随着公司估值上升,行权价格会相应提高。

(行权价格,也称执行价格,是期权合约中预先确定的价格,持有期权者可以在期权到期日以这个价格买入或卖出标的资产)

期权池的设立方式

创始人代持: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初期方式。

举个例子,甲、乙、丙三人成立一家公司,甲持股70%,其中包含10%作为期权池,由甲代持。

当需要激励员工时,甲按照事先约定的价格将代持的股权转让给员工。

设立员工持股公司:这种方式更为规范长远。

员工通过持股公司间接持有目标公司的股份。

比如,一创业公司设立了一个有限合伙制的员工持股公司,将期权池的股权放入其中,持股公司持有目标公司15%的股权,员工根据自身的期权份额在持股公司中有相应的权益。

虚拟股票:像华为就采用这种方式。

在公司内部建立特殊账册,员工按照账册上虚拟的股票享有分红或增值权益,无需进行实际的股权变更登记,既灵活又能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

设置合理的行权条件和其他条款

期权的行权期限一般可以设置为4年,例如每月授予1/48的期权,这样可以让员工分期获得股权权益,增强员工的持续奋斗动力。

对于员工离职的情况,要有明确的处理条款。

如果在达到最短生效期(如1年)后离职,公司有权以约定价格回购已成熟的期权,未成熟的期权失效,回购价格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设定,如按照公司的净资产价值或者融资价格的折扣价等。

四、行使期权的前提

1)了解期权协议:

期权对应的股份数额:明确自己拥有的期权数量。

行权价格:了解行使期权时需要支付的价格。

授予日期:确定期权授予的时间,即开始计算期权的起始日。

授予期限:知道期权完全到手(Vested)的时间,通常为4年,按月授予。

2)满足行权条件:

达到服务期限:通常需要员工在公司工作满一定时间(如1年),期权才开始生效。

业绩目标:部分期权可能附带业绩目标,需达到特定业绩才能行权。

3)行权操作:

行权申请:向公司提交行权申请,明确行权数量和价格。

支付行权价格:按照约定的行权价格支付相应的资金,购买公司股权。

股权登记:完成股权登记手续,成为公司正式股东。

4)处理特殊情况:

离职行权:若员工在达到最短生效期后离职,需根据期权合同规定,决定是否行使回购权或由公司回购期权

5)注意事项

期权合同:确保与员工签订的期权合同明确各项条款,避免口头承诺。

税务处理:行权时可能涉及个人所得税,需提前了解相关税务规定。

信息公开:与员工充分沟通,确保他们了解期权的授予条件、行权流程及权益。

期权的相关风险

稀释风险:随着公司融资,期权池的股权比例可能被稀释,影响期权的价值。

行权价格变动:公司估值变化可能导致行权价格调整,影响行权成本。

分享:
0